在等待司徒大人到来的日子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头等大事,自然是加紧做好高平城内的治安和凉王府的修缮整治工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想要修建一座新的王府,民工没有这个本事,赵兴没有这个本事,天下人也没有这个本事。所以凉王府注定了从一开始,在规模和气度上,都要比晋国的晋王府要小上一些。尽管晋王府跟卧虎城内赵兴的那座府邸相比,已经落了下乘,但若是跟叶雄和张济昔年住过的将军府相比,已经算得上是富丽堂皇了。
既然已经彻底控制了陇西郡的第一大城狄道,为何不将凉王府设立在董卓的府上?这还得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问题。
陇西郡位于凉州的西南角上,在它的西北方向是金城郡,历来为羌人造反作乱的高发地区;在它的西南角上是武都郡,毗邻着司隶地区的右扶风和益州西北部的汉中郡、广汉郡和广汉属国;在它的正西面则是白马羌、存钟羌集中生活的区域。用现在地理方位来解释,陇西郡位于甘肃兰州和天水之间以西的地区,与青海和西藏紧挨着,而所谓的白马羌、存钟羌则是后来的藏人先祖。
董卓可以将老窝设在这么一个凶险的地方,原因在于他的家族就位于陇县一带,自幼便跟这附近的羌人打交道,收服了附近羌人的心。当年最辉煌的时候,镇西大将军麾下十万骑兵中,有五万以上来自于陇西、金城、武都三郡的羌人。董卓将老窝设立在狄道,可以占据地利与人和之便,但后来居上的赵兴就没有这等便利,所以不能将凉王府设在此处。
凉州有十郡二属国、九十八个县,那么赵兴又为什么将凉王府的位置选择在位于凉州中部的安定郡高平城呢? (高平城在后世宁夏固原附近)
因为此地距离晋国上郡的高奴、距离司隶地区的长安、距离武威郡的姑臧、距离陇西郡的狄道等重要城池的路程几乎相仿。赵兴将凉王府设在高平,既可以得到晋国及时有力的支援,又可以迅速集结部队抵达姑臧、长安和狄道等地区,正是一个高屋建瓴的军事要地。
对于将凉王府设在高平城,赵兴没有跟任何人商议,也没有跟朝廷汇报。他只是在太史慈请示的时候,用手指头在地图上比划了几下,便将这件事情完全定了下来。他这看似不经意间的几下指指戳戳,便直接决定了凉国未来的命运走向,也注定了高平原本号称凉州“第一城”的称呼,从今以后,真的名符其实。
随赵兴同来凉州的刘虞和他手下的故吏,虽然还没有正式上任,但已经开始行使一些职权,在已经驻扎于此的黄轩师和先锋军第二拨万人部队的协助下,风风火火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整治、人口管理以及恢复农牧业、商贸业等工作。
原本因为战乱而显得破败不堪的高平城,因为两万消费能力很强的晋国军队以及大量消息灵通的晋国商人进驻,立刻恢复了勃勃生机,走上了再也不会停顿的发展建设道路。
虽然明知道那位岳父大人不会相信自己的鬼话,但赵兴还是在王允快要抵达高平之前脚底抹油溜掉了。上一次跟王允在晋阳城内讨价还价,赵兴已经充分领略到了自己人最是擅长“宰”自己人的道理,所以这一次他说什么也不打算跟王允在凉州碰面。所有跟朝廷讨价还价的事情,他统统丢给了刘虞和田丰两位老狐狸。
赵兴带着郭嘉和太史慈率领的苍狼军,跑到了距离高平有两百多里远的金城一带,在哪里操练部队,准备跟马超带领的马家军来个“红蓝”军演。
实际上,赵兴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他在实地考察金城周边的羌人状况,为下一步大规模的平羌计划提前做好准备。在并州,经过他的刻意扶持和打压,如今只剩下黄轩、炎晟和南匈奴三个游牧部族。下一步,等他返回晋国之后,会跟于夫罗和呼厨泉以及乌兰等代表南匈奴的各方头领进行商谈,将南匈奴这个称谓彻底废除。新的称谓赵兴已经想好了,以后南匈奴以及归属在他们帐下的辽东鲜卑和乌桓族,统称为“尧兴”族。
“尧兴”族,光是这个称谓就比匈奴好听百倍,当然了,关键是这个称谓里有着深深的汉化标记。“尧”字,代表着上古五帝中的“尧”帝“兴”字则代表着兴旺发达的意思,同时也暗含了赵兴的名字在里头。按照南匈奴部族如今与晋国的关系,赵兴相信他们肯定乐意使用新的称呼。古人对于称谓的重视,源自于“名不正则言不顺”的信条。一旦赵兴同意南匈奴部族使用“尧兴”这一全新的称谓,则意味着南匈奴人今后将与黄轩、炎晟两族获得同样的政治地位,象征着他们已经完全融入晋国这个大家庭。
对于西凉地区隔三差五的羌人作乱,赵兴已经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除了惯常的剿抚并用手段,赵兴还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