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在炒菜的锅里,忽而飞来一块血淋淋的东西,看似人体的某个零件。大骇之下,厨娘扔铲,抱头,带着哭腔尖叫起来。众宾客也觉察碗里似乎多了些什么,纷纷起身,跌跌撞撞,夺路而逃,顷刻间,店内人遁个一干二净
在“金档”的巷子深处,那棵老榕树还在,枝繁叶茂,根须极多,但左边很显然被截去一大块,也许是影响了那边的新建高楼的铝合金窗的光线吧老榕树似乎对周围的变化无动于衷他可还记得那个经常爬在他身上玩耍的调皮的孩子?
二、
从南公园十字路口往南,公交车乘两站就到了“中档”
现在五一南路两边都高楼,走路也不觉间就到了。找到那小巷,却找不到当时门口气派的“福州第四印刷厂”原来早被草丛淹没,厂牌斜斜地悬着,字迹斑驳,凄凉之极
往小巷里边走,那儿原有我奶奶的住处。
“中档”小巷里的民房,多是两层木结构的毗连房,连得很长很长。每间房子,深约十来米,楼梯置中部,于是,被隔成前后间。
二层小楼,前后均有阳台,有的雕栏做工是很精细的。小时候,晚上就坐在上面乘凉,伴着习习凉风,依偎在奶奶身旁,听她唱童谣
门,多是大块的四连扇,有的干脆是插排的条子门,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漆成朱红漆。
现在,门上的不少朱漆,被岁月无情剥离。倒是隔墙上,有清晰而歪扭的朱字“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词写的多好啊我定神地站在这老房子前。
突然“呀”的一声,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端盆水从门里撞出“差点倒你身上了你”
“舅妈,是我”
“啊你怎么来啦!”她似乎手足无措起来,似高兴,似惊讶。
一对夫妇拉辆板车过来了,好奇的打量我。也许这长长的许多时间没陌生人来过了吧。
“是依辰呐你记得不”舅妈热心地向邻里介绍着我。于是,那夫妇一定要塞与我枇杷。
“我们全都下岗了。”他们和舅妈一样,拿了单位的一次性清退金的。夫妇俩买了辆板车,到街头卖枇杷、苹果和一些蔬菜。“最怕穿白制服的”“冷不丁上来,说踢就踢了摊子”他们突然愤愤起来,夹带了些粗话。
舅妈则在给台江的几家连片的餐馆做卫生。
余晖落在他们皱而发暗的脸上我依稀记得,他们以前都是长的很白很白的,整天的骑着自行车上班下班。
“你奶奶要还在就好了”“你们子孙都出仕了的,是应该要享受的”于是他们聊起了奶奶。
记忆中的奶奶,整天微笑着,但也是终日里不停地劳作,子孙多呢。而且,她还有“洁癖”的。终于有一天,她倒下了。
他们谈说着奶奶,眼眶不免发红,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