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描写秋雨还是在十五岁的时候。十五岁,正是爱幻想爱做梦的年纪。于是,作文本上出现了雨丝般的细细的笔记,展现出的是秋雨的多情、浪漫、缠绵和真纯。倒和了那个年纪的所思所感。
老师把它作为范文在班上读。老师说,这篇文章的点睛之处是篇尾,作者在雨中看到了一位女孩正撑一把花伞在田野上观雨,女孩的名字恰恰就叫“秋雨”充满寓意。
我低下头,留神地听着老师朗读那些熟悉的文字和随后的点评。秋雨被我拟人化了,升华一点讲的话是艺术化了。所以,老师给了最高分。
这些,都成了记忆了。偶尔想起,有些像昨夜的梦境,能想起的只剩了几个片段。毕竟岁月又游走了十几年。
今天下午,雨丝再飘。结束了夏季的躁热,凉意越来越重。这是属于秋季的雨了。
雨夹着风,凉的感觉似乎可以穿过皮肤。我坐在阳台上,正可以看到离此不远的腊山。腊山上依然存在着绿色的植被,不知这场雨过后,是否会褪去几丝颜色,增染几分褐黄?
雨到霜来,任谁也抵挡不过自然的规律。就像年轮,谁可以能让它少画几圈?树要落叶,海要退潮,无需计划。
季羡林说,人的一生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我想,要处理好第一个关系的秘密,当是顺其自然。就像我今天在家里看雨,尽管想起了少年时关于秋雨的作文,但心境已非那时那地了。少了幻想,多了真实;少了夸张,多了从容。
这是厚重的岁月在更迭中孵化出的思想和品性。就像秋雨,在送走翠翠芳草的同时,不也迎来了满树灿灿的金秋硕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