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车,驾车离开的时间都没有。总共四个人,都被困在这里。
这里是一个新近发现的石窟,与莫高窟一样,这里的壁画基本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但是位置上距离莫高窟足足远了数百公里,附近也没有人烟,全是沙漠。之前没有被发现,大概就是因为环境恶劣,人迹罕至。
公路距离这里倒是不远,只有二十多公里。普通车辆无法在沙地与戈壁上行驶,只有大功率的四轮驱动越野车才能通行。因为是新发现的壁画石窟,北宁省政府打算在考察时期结束后,将其开发为新的旅游景点,对苏恒联这次的修复工作给予了很大帮助。石窟所在地搭建了简易活动房,还提前运过去大量瓶装水。考虑到壁画修复工作的困难与艰苦,相关领导专门对苏恒联等人的膳食做了特别安排————每天有早、晚两趟车从莫高窟出发,带着在这边做好的饭菜,给他们送过去。全程使用保温装置,饭菜送到的时候,还是热的。
科考队上个月离开以后,就没有回来。按照计划,他们下次进场将在一周以后。苏恒联的修复工作也将在考古工作结束后,根据其它石窟的研究情况另行安排。
参与壁画修复工作的,还有另外一组人。那是苏恒联的老相识,沪州美术学院的郑康尧教师及其弟子,还有学生,总共五名成员。
沙暴降临后,苏恒联带着弟子们躲在这里,无法与外界联系。
风暴具有毁灭性的强大能量,所有电子通讯全部中断。即便是在沙暴停止后,重新开机,屏幕上仍然没有信号,电话打不通,也无法发出短信。林晓生平时涉猎的知识很杂,他推测这应该是风暴所在地磁场紊乱所导致。类似的情况很多:飓风、强降雨、海啸、地震……总之,自然灾害会轻而易举摧毁人类文明的任何一种产物,其中也包括网络。
沙暴其实只持续了三天。前天中午,大风就已经停了。几个人躲在石窟里,听着外面一片安静,只能相视苦笑,不断摇着头,唉声叹气。
出不去,门被沙子堵住了,无论怎么用力也推不开。好消息是这条石窟有几处地方与地面连通,空气可以进来,不至于缺氧被活活憋死。但石头就是石头,经历了千百年的岁月依然坚硬,壁画修复可不是工程勘探,没有携带动力机械,无法从那些地方扩大开口,逃出去。
周嘉林坐在地上,手里拿着一块巴掌大小,黑乎乎的东西,慢慢地嚼着。
那是杭子琪的腰带,用来系着外套的一种装饰。说起来也是几个人运气好,杭子琪很注重衣服品质,她的家境也不错,衣服很贵,腰带是真正的小牛皮。虽说这东西与食物之间实在扯不上关系,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倒也聊胜于无。
沙暴来临的当天就断粮了。不知道为什么,那天中午送饭的车子一直没来。苏恒联原本以为是送饭的人在路上耽误了。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中午十二点以前送到。结果到了十二点半,外面也看不到人影。说起来也是巧,就在周嘉林走出石窟,想要打个电话问问的时候,铺天盖地的沙暴席卷了整个天空。他一看情况不对,连忙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去,叫上林晓生合力用一块防水板将洞口堵住。否则,如潮水般冲进来的沙子会把整个洞窟彻底埋掉。
通讯从那个时候就中断了,电话怎么也打不通。为了保险起见,几个人把所有手机集中在一起,除留下一台开着备用,另外的全部关机。
很幸运,洞里有水。那是此前考古队留下的瓶装水,足足十几箱。依靠着这些东西,他们在石窟里忍饥挨饿过了近一个星期。
起初的惊慌,很快变成了焦虑和恐惧。苏恒联的想法很简单:既然送饭的人每天都要过来,那么只要呆在石窟里,就肯定会有人发现,也很快会有人过来救援。
一直没有人出现,外面也听不到声音。
大量沙子石窟洞口埋住。
周嘉林想过从洞里慢慢挖沙,然后挖出一条通道。他的想法还没有开始实施,就立刻被林晓生制止。
“千万不能这样做。”林晓生的神情很紧张,冲过去,死死抓住周嘉林的手:“我们现在下面,在地下,洞口与地面几乎是垂直的,是直的懂吗?”
他惊恐的有些语无伦次,看到周嘉林停下动作,这才慢慢松开手,两条胳膊举起来,比划着连声解释:“沙子是疏密的。这不是自然沉积形成的沙,而是被风带来的那种。很松,只有下雨才能把它们压实。那块防水板并不结实,但它刚好与沙子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承重效应。老周,你听得懂我的意思吗?外面那些沙子虽然堵住了洞口,但它们之间的结构并不致密,只要稍微松动一下,立刻就会垮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