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今天来维安尔斯谷,是为了用那个蝙蝠妖的灵魂,交换当初那个鬼虎的灵魂吗?”
三天后的维安尔斯谷中,查理兹略感无聊地坐在汽车前盖上,跟夏洛特聊着天,
“你跟地狱之主一直处于一种不明显的对抗关系中,现在却要交换手里掌握的灵魂,这简直就跟詹姆斯·多诺万的故事一样啊!”
「《间谍之桥》吗?」
听到查理兹的话,夏洛特心中自然想到了这部电影。
当然,如今还没到2015年,这部以当初美苏冷战期间的一次间谍交换事件改编的电影还没有出现。
但是,查理兹所说的史实,却是在1960年时就已经发生了的——
那年,冷战正在进行着。
美苏关系虽然还没有两年后的古巴导弹危机时那样剑拔弩张,却也已经非常紧张了。
这种情况下,双方却在一位民间律师,也就是詹姆斯·多诺万的努力下,在当时东德的格利尼克大桥上进行了一次人质交换——
用美国抓获的间谍阿贝尔,交换被苏联被击落的美军侦察机驾驶员加里·鲍尔斯。
——《间谍之桥》这个名字,也正是因此而来。
这个故事的原始剧本,其实已经在好莱坞流传了一些年了,然而,却一直没有拍摄。
1960年到1972年期间就不用说了——
那个时代,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流毒犹在,再加上极度反X的首任FBI局长埃德加·胡佛依然活着,谁敢拍这个题材,就等着被病死或者被精神病吧!
——好莱坞的人虽然大多是大嘴巴的左派,以批评政府为荣——不管是哪国的政府——但面对埃德加·胡佛这样真正大权在握的恐怖人物时,他们还是比较从心的。
而之后,随着胡佛死去,中美建交等一系列事件,美国国内的意识形态问题逐渐淡化了,但面对苏联巨大的压力时,显然这样宣扬与对方和解的电影,是不太可能有市场的。
直到九十年代初,苏联彻底倒下,将这个故事拍摄成电影的市场条件才逐渐成熟。
然而,就像太平洋对岸太·祖的诗一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好不容易伟大的美利坚战胜了邪恶的敌人,可以随便黑对方了,这个时候不宣扬自·由的伟大,扯那些有的没的做什么?
这虽然并不是美国政府的要求,但好莱坞的电影人们通过自己的市场嗅觉,还是敏感地意识到了观众们对这种电影并没有什么兴趣。
——这种情况下,这个剧本自然是继续压在剧本库里吃灰了。
直到去年的911发生——
“现在美国国内逐渐产生了一股反思的思潮——”
夏洛特向查理兹解释道,
“一些人觉得,我们在冷战胜利后过于膨胀了,所以现在才会……因此,他们觉得,詹姆斯·多诺万的这个故事,也许能够给大家一些启迪。”
“是这样啊!”
查理兹点了点头,
“那你觉得可能吗?”
“想得很好,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小问题——”
夏洛特一本正经地道,
“这种想法本身是在胡扯!”
“啊!?”
听到夏洛特的这个“小问题”,查理兹一时间有些发呆。
而夏洛特则叹了口气道,
“人作为个体,当然可以在觉得自己做错了时进行反思,但到了国家层面的群体,要反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