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布袋子放下来,用手把土一把一把地刨进布袋子,然后再说“好了”,再让上面的人把布袋子搅上去。接着,再用那个“把笃”一点一点地凿。这样,一天下来能打个三四尺深就不错了。”
“如果碰上石盆,就是石层,则更麻烦,还要用小榔头和铁钎子打,有时要打好几天才能打开。”
“所以,一眼井要打出水,一般至少要半个多月,如果井深或者石层厚,那就时间更长,有时要一个多月或更长时间。”
“三是闷热的难受。那么小的井筒,那么深的地下,而且还是大运动量的劳动,人坐在里面可想而知,所以,打井者在井下凿一个多小时,就要上来换口气,喝口茶,抽袋旱烟,歇上一会儿后再下去。”
“当井下人从井上来时,用“五麻六道”,“汗流浃背”形容,感觉言语是十分苍白的。”
“所以,打井一般都选择在秋天和冬天,夏天人在那样的环境下作业,会闷死人的。”
“第四,要不怕危险。在那么小的地方作业,上面任何小小的东西掉下去都会发生难以想象的危险。”
“而且越打越深,危险性就越大。这时,井上井下的人都把心悬在打井上。家里的老人这时哪儿都不去,搬个凳子坐在打井现场,一会儿检查辘轳上的绳索,一会儿收拾井边放的东西,生怕有一丁点儿的什么东西掉下井去。”
“这样,直到哪一天凿的干土渐渐地变成了湿土,湿土变成了泥土,既而泥土变成了泥水,水就打出来了!”
“这才是水打出来的第一步。”
“井底见到泥水后,打井才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时,打井工作就暂时停下来。打井者背上他的工具回家或者去另一家打井。”
“临走时他叮咛我们,有空时就趴在井边往下看,看到井里有水后,就把桶放下去打水,直到把井里的水打干。然后,等井里慢慢地渗水,有了水后再这样打,如此反复,井里水眼就开了,水就旺。十天半月后他再来淘井。”
“淘井就是在井打出来后,把井下淤出来的泥土进行清理。”
“淘井的工序同打井一样,打井者带一把铁马勺,下到井底,然后从井上吊下来一个木桶,打井者在井下把那些淤泥一勺勺地挖到桶里,由井上的辘轳搅上去,直到清理完毕,这井就打成了。”
“第二天,井里就会渗出一汪清澈照人的水!这井,就老几辈子用下去;这井水,就一代又一代地吃下去!”
“你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你见过。”
“是的。这口井就是我亲眼见证下打出来。最开始我们喝的水,就是护城河里的水。”
“后来。我们老大哥那面的技术指导团过来。不愿意喝那河水。我们只能一边从最近的井里带水给他们喝。一边加速请师傅们过来打井。”